一、先抓“合同+证据”,这是底气
贸易纠纷的核心都绕着合同走,先别急着争论,第一步一定是“翻合同、攒证据”:
•先核对合同里的关键条款:质量标准、交货期、付款方式、违约责任,比如“外观瑕疵能不能拒付”“延迟交货咋赔偿”,都以合同为准;
•赶紧收集这些证据:往来邮件/聊天记录(能证明双方补充约定)、第三方检验报告(客户说质量差,咱得有凭证反驳)、物流单据(证明咱按时按点交货)。
咱百团的真实感案例:之前军团里有家服装厂给欧洲客户发连衣裙,客户说“有线头”要拒付尾款。厂子立马找出合同里“外观瑕疵不影响使用,最多扣5%费用”的条款,还翻出发货前客户确认样品的邮件,最后协商扣了3%,既保住了客户,也没吃大亏。
二、优先协商:能谈妥的,别折腾
对咱外贸人来说,协商是成本最低的方式——打官司、仲裁又费钱又耗时间,还可能丢了长期客户。协商时记住两点:
•先想清“自己要啥、底线在哪”,也摸透客户的核心顾虑:比如客户催交货,可能是怕耽误当地销售,这时咱提“加急补货”比纠结“罚款多少”更管用;
•别光说“再想想”,直接给具体方案:比如折价、补货、延期付款,让客户有得选。
常见场景参考:有伙伴给东南亚发电子元件,港口拥堵晚了10天交货。他没等客户发火,主动提出承担2%的紧急空运费用,客户也同意延长付款,两边各让一步,事儿就平了。
三、协商不成?找第三方“评理”
要是谈不拢,别硬扛,看看合同里的“争议解决条款”,优先选调解或仲裁:
•调解:找行业协会、商会这类中立第三方帮忙撮合,灵活还快,就是没强制力,得双方都愿意;
•仲裁:咱外贸常用的是CIETAC(中国贸仲)、ICC(国际商会),仲裁结果在很多国家都能执行(按《纽约公约》来),比诉讼更适合跨境纠纷。
重点提醒:签合同时别写“仲裁或诉讼”,这种条款可能无效!直接定死一种,优先选仲裁。
四、诉讼:万不得已再用
要是没签仲裁条款,或仲裁没结果,才考虑诉讼,但一定要想清楚:
•先看合同约定的管辖法院,比如提前写“由中国卖方所在地法院管辖”,能少跑冤枉路;
•国际诉讼少则半年多则几年,律师费、差旅费都不低,得先评估“胜诉了能不能拿到钱”,别赢了官司输了钱。
五、最关键:预防比解决更重要
咱百团拼业绩,少出纠纷就是省时间、省成本,提前做好这3件事:
1.签合同别马虎:质量标准写清(比如引用ISO、ASTM国际标准),检验流程定好(装船前让第三方机构检测),违约责任算明白(延迟交货每天罚多少,上限别超合同5%);
2.投出口信用保险:万一客户违约、拒收货物,能帮咱cover一部分损失;
3.合作前查客户:通过邓白氏、当地商会查下客户信用,别跟高风险企业合作,从源头避坑。
各位伙伴,遇到贸易纠纷别慌,先按“查合同-攒证据-先协商-找第三方-慎诉讼”的步骤来,重点把预防做在前头。咱百团是个大家庭,要是哪家遇到类似问题,也可以在军团里多交流,把经验共享,一起少踩坑、稳做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