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,价格很重要,但是不是唯一竞争力;只要能保证到买家的利润空间足够了,价格是否更低,并没有那么大关系。而且买家往往不会下单给最低价的供应商,也不会下单给最高价格的供应商,买家只会找到一个价格相对“合适”的供应商,所以对于价格无优势的客户来讲,不要太有压力,一方面,要体现给买家价格稍高的原因及优势,另外一方面可以人为的制造“参照物”,让买家觉得你的价格并非没有优势。
A业务员曾经有个德国客户询价,1000个太阳能灯。经过研究后发现,这个询盘可能是群发的,很多供应商会收到。而A做为trading价格没有太大优势,哪怕够专业,但是价格上也一定不能太离谱,不然客人可能会直接选择放弃A。
这时A采用的做法,就是人为增加参照物,模糊买家的思路和视线,虽然这个不算是很光明,但合法合规,也是一种不错的思路。
第一步,正常用公司邮箱高效回复、报价,推荐产品、强调优势、探讨测试要求、还有其他类似品推荐等等,用五六封email构成了良好的专业化形象。
第二步,用公司的离岸公司抬头,不同的公司名,给客户报价,同样的item,换一下图片和报价单格式,价格报高25%。
第三步,用自己的另一个私人邮箱,虚拟一个公司名和英文名字,报价高30%。
第四步,重复上面第三步,伪装出五六个不同公司,然后报价都是高10%-30%不等。
这样,等于A一个人,给买家报了七八个价格。但是在买家看来,他是收到了不同的七八个供应商的报价。这里面的亮点在于,除了A自己“主推”的“A自己”十分专业,对客户市场很了解,价格也有一点点竞争力外,其他几家“公司”和“工厂”价格都很高啊。
当然,buyer也会收到其他一些同行的报价,很平常。但是呢,这种人为制造参照物的手法,就是希望给买家营造这样一个感觉,A家不是那些贵得离谱的,也不是便宜得有些可疑的。
这样一来,目的就达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