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98年出生的外贸人,《繁花》里那些90年代上海外贸风云,对我而言既陌生又熟悉。虽然没经历过传真机、盖章审批的年代,但剧中人的挣扎与奋进,却让我看到这个行业不变的内核。
一、时代在变,外贸人的苦与乐没变
《繁花》里外滩27号的灯火,让我想起入行时带我入门的老师说的故事。她说那时候传真机一响全公司都紧张,生怕客户取消订单。一份合同要盖二三十个章,等审批下来,黄花菜都凉了。
现在确实方便多了,发个微信就能和客户视频,数字平台让找客户变得简单。但外贸这事儿,从来都不容易。以前愁指标,现在愁汇率;以前怕没订单,现在怕有订单却亏钱。阿宝被飞单、汪小姐遇到贸易纠纷,这些事放在今天照样发生。
二、深耕才是硬道理
爷叔说得对,“今天的太阳晒不到明天的衣裳”。外贸这行,最怕急功近利。见过太多人想来赚快钱,最后都摔得很惨。
真正做得好的,都是那些深耕行业十几年的人。他们摸得清每一种面料的好坏,看得懂信用证里藏的陷阱,知道哪个国家的客户最看重什么。现在虽然有AI帮忙,但这些真本事,机器还真替代不了。
就像剧中汪小姐,从一个小办事员做到独当一面,靠的不是运气,是实打实的积累。现在很多成功的“厂二代”,也是靠着父辈积累的行业经验,才能在数字平台上闯出新天地。
三、品牌出海要靠文化底气
阿宝把“三羊牌”做成国民品牌,这条路我们现在还在走。去年我国进出口规模突破40万亿,但有多少是真正有自己的品牌?
代工利润越来越薄,想要活下去,就得学会讲故事。不是简单地把货卖出去,而是要把背后的文化价值传递出去。就像最近《玫瑰的故事》带火了一批产品,文化共鸣往往比价格更有说服力。
四、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
现在的外贸环境,比《繁花》那个时代复杂多了。中美贸易摩擦、供应链重组、各种不确定性……但机会也更多了。
数字技术让小微企业也能做全球生意,一带一路带来新市场,柔性生产让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。关键是要像剧中人物一样,既能抓住时代的机会,又能守住自己的底线。
最后的感悟很简单:时代给每个人机会,但能不能抓住,还得看自己。不用羡慕别人的繁花似锦,把自己的那亩三分地深耕好,总会等到开花结果的那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