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人:张帅
分享内容:你越心急催促,客户越跑
你是不是收到客户的询价,第一时间就是想着报价,报完价格就赶紧催促客户看看有什么进展,似乎客户询价就等同于要买货,其实不仅是我们会犯这样的错误,即使是下边的生产商,他们有时候也会犯这样的错误,
就在不久前,询问了一个工厂的产品价格,当时也只是询价阶段,但是没有想到对方第二天就已经将产品打包,询问什么时候付款发货?!
此时的我,有点惊掉下巴,我只要说我这边还没有确定,等确定了通知你们,你们再准备,所以,有时候供应商配合的太积极了,也会让我们感觉到有点压力山大,苦笑不得,
放到我们的客户那里, 其实也是一样的,而且我们可能最习惯的询问客户就是什么时候下单,要不要货? 也有可能我们会每天都催客户去做出决定,甚至我们还会告诉客户说如果不下单,这批货马上就被别人买走了,或者是我们卖给别的买家了。。。
也许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为了刺激客户赶紧下单,也许我们说的事实,的确有别的供应商要买,也许我们仅仅只是为了试探客户的虚实,也许我们是怕客户跑了。。
不管哪种目的,当我们和客户还没有构成深度链接的时候,客户听到这种“逼单”的话术,他们本能地反应会是等一等,看一看。。。
因为站在他们的角度就变成了:
催这么急,会不会报价很虚?
供应商这么着急卖,一定还能再降价,
这货会不会有什么问题?
催的有点太反感。。
于是,他们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保持沉默,也许我们发的每一封邮件,跟进的,每一个信息他们都能看到,只是他们觉得我们催的太多反而心里有种不踏实感。
有的时候不是话术不管用,而是我们用的时机不对,就像这催单的话术,刚开始我们说如果你不要这批货,我就处理给别人了,
然后过了两天又催对方要不要,其实此时,客户可能就已经产生厌恶感了,因为你的催单话术前后矛盾,又缺少一定的逻辑性,
有人说:“做销售就像钓鱼,甩竿后得有耐心等鱼上钩,猛拽只会惊走鱼群。” 客户在采购决策中,往往需要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,尤其是大额订单,他们可能要考虑成本、售后、市场反馈等多重因素。
过度催促不仅会打乱他们的节奏,更会暴露我们的焦虑,反而让客户产生戒备心理。即使我们再急,也需要稳住内心的波动。
换句话说,客户需要的不是步步紧逼的 “推销员”,而是能提供价值的 “合作伙伴”。与其把精力放在催促下单上,不如多花时间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,帮他们解决采购过程中的痛点。
当客户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专业,订单自然会水到渠成。毕竟,信任才是促成交易的基石,而耐心,正是建立信任的催化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