负债2.4万亿,恒大退市:企业真正缺少的,是周期管理!

黑马军团 无标签 收藏文章
0 12
贾森
黑马军团-河北唯变医疗器械贸易有限公司

最近,负债2.44万亿的恒大迎来了退市的公告。

这家曾经让许家印成为中国首富的企业,终于落下了帷幕。

说实话,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我并不意外。

但是心情还是很复杂的。

差不多近十年间,太多明星大企业纷纷倒闭。什么世界500强、上市公司、产业龙头,即使是我们曾经信仰的国企、城投公司,也纷纷还不上债务。

我们的信仰一次次崩塌。

这里当然有一些外部的原因,例如经济下行的原因,也有国家政策调整的原因、、、

但是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,难道没有问题吗?

我觉得中国的很多企业,特别是大企业,最缺的,不是钱,不是资源,不是政策支持,而是:

周期管理!

01

恒大为什么会走到今天?

先说恒大。

互联网上说恒大走到今天地步,分析了很多原因,这些原因,都有道理,也都很核心。

但是我觉得最大的核心是:

不懂周期管理!

2009年,许家印带着恒大在香港上市。那时候,正好赶上了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。

4万亿刺激计划刚刚推出。货币宽松,银行放水。房价开始起飞。

恒大抓住了这个机会。

但是,恒大做了什么?

疯狂加杠杆。

2010年到2020年,恒大的总负债从1000多亿,暴涨到2.44万亿。

十年间,负债增长了20多倍。

这是什么概念?

就是平均每年负债都要翻一倍。

你想想,哪个行业能够支撑这样的增长速度?

即使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,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的增长。

但是恒大的管理层,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
他们觉得房地产行业会一直好下去。他们觉得政策会一直支持下去。他们觉得银行会一直放水下去。

这就是典型的"周期性思维缺失"。

2016年,"房住不炒"的政策开始出现。

2018年,去杠杆政策全面启动。

2020年,"三条红线"政策正式出台。

每一个政策信号,其实都在告诉市场:房地产的高速增长期要结束了。

但是恒大呢?

还在继续扩张。还在继续加杠杆。还在继续买买买。

甚至在2018年以后,恒大还搞了新能源汽车、搞了足球、搞了矿泉水。

这些业务,表面上看是多元化。实际上,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。

而恒大的现金流,主要还是依赖房地产销售。

当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的时候,恒大的资金链必然断裂。

这就是不懂周期管理的后果。

我们不要笑话恒大,这相当于五十步笑百步,不仅是恒大,其他地产商,包括头部企业万科,还有其他类型企业都一样。

02

做企业一定要理解周期

什么是周期?

周期,一般是指一段时间内,某个现象或事物从起始到结束的反复波动过程,具有一定的规律性。

简单说,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波动。

就像春夏秋冬,周而复始。就像潮涨潮落,循环往复。

世界上没有直线上升的事物。所有的事物,都有周期性。

对企业来说,需要关注四种周期:

经济周期

经济有繁荣、衰退、萧条、复苏四个阶段。

一般来说,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大概是8-12年。

繁荣期的时候,市场需求旺盛,企业容易融资,大家都赚钱。

衰退期的时候,市场需求萎缩,银行收紧银根,企业现金流紧张。

恒大的问题,就是没有意识到2018年以后,中国经济进入了调整期。

还在按照繁荣期的逻辑,疯狂扩张。

行业周期

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。

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:萌芽期、成长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。

萌芽期的时候,市场空间很大,竞争很少。胆子大的企业容易获得超额收益。

成长期的时候,市场需求快速增长,行业整体向上。几乎所有企业都能赚钱。

成熟期的时候,市场增长放缓,竞争加剧。只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生存。

衰退期的时候,市场萎缩,行业洗牌。大部分企业都会被淘汰。

中国的房地产行业,从2000年到2020年,经历了完整的萌芽期和成长期。

2020年以后,明显进入了成熟期。

而恒大,直到2021年出现流动性危机,都还在按照成长期的逻辑来经营企业。

政策周期

政策也有周期性。

放松和收紧,往往会交替出现。

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,政策是宽松的。4万亿刺激,货币大放水。

2016年以后,政策开始收紧。去杠杆、降风险、调结构。

聪明的企业家,要能够读懂政策的信号。

当政策开始收紧的时候,就要做好过冬的准备。

但是恒大没有。

2018年去杠杆政策启动以后,恒大还在继续加杠杆。

2020年"三条红线"出台以后,恒大还在继续扩张。

这不是找死吗?

企业周期

企业自身也有生命周期。

创业期、成长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。

很多企业家,容易犯一个错误:以为自己的企业可以永远成长下去。

但是现实是,大部分企业的生命周期,都不会超过30年。

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,只有40年左右。

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,更短。

恒大从1996年成立,到2021年出现危机,刚好25年。

这个时间,其实已经不短了。

理解周期的核心,就是要明白:没有任何好日子可以永远持续下去。

当你在上升期的时候,要为下降期做准备。

当你在繁荣期的时候,要为萧条期做准备。

这就像是在夏天的时候,要为冬天准备棉衣。

简单说,就是在更长的时间角度,根据经济、行业、政策、市场的波动。

调整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策略,实现收益最大化。

话说回来,我们个人是不是也要做周期管理?为什么这几年很多所谓的中产都不行了?

他们在好的时候贷款买豪宅、孩子上国际学校、买豪车,然后不好的时候呢?

03为什么那么多企业,都没做好周期管理?

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这些聪明的企业家,都没有做好周期管理?

我觉得有几个原因:

第一,成功的惯性。

当企业在成长期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,管理层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:我们的商业模式是无敌的。

恒大在2010-2015年期间,几乎每年都能实现50%以上的增长。

许家印因此成为中国首富。

这种成功,让恒大的管理层产生了强烈的自信。

他们觉得,只要继续按照原来的路径走下去,就能一直成功下去。

但是他们忘了,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"时代的红利"。

当时代红利消失的时候,原来的商业模式就不再有效了。

第二,短期利益的诱惑。

在成长期,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会成本。

如果你不扩张,竞争对手就会扩张。如果你不加杠杆,竞争对手就会加杠杆。

这种竞争压力,会迫使企业做出短期化的决策。

恒大为什么要疯狂加杠杆?

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就是竞争对手也在加杠杆。

如果恒大不加杠杆,就会在土地竞争中败下阵来。就会失去市场份额。就会被投资者抛弃。

所以,即使管理层知道加杠杆有风险,也不得不这样做。

这就是典型的"囚徒困境"。

第三,认知的局限性。

很多企业家,都是在某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成功的。

他们的认知结构,往往是基于那个时代的经验形成的。

许家印是在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时代成功的。他的认知结构,是基于"房地产永远涨"这个假设形成的。

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,这种认知结构就会成为负担。

因为人很难否定让自己成功的认知。

就像巴菲特说的:"当潮水退去的时候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"

但是很多企业家,直到潮水真的退去,才意识到自己在裸泳。

第四,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绑架。

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:组织僵化。

当企业规模变大的时候,决策流程会变得复杂。信息传递会变得缓慢。

更重要的是,既得利益群体会阻止变革。

恒大有20多万员工、有复杂的供应商网络、有庞大的债权人群体,还有政府。

这些利益相关者,都希望恒大继续保持原来的发展模式。

因为只有这样,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。

当企业想要进行战略调整的时候,这些利益相关者就会成为阻力。
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企业,明知道需要转型,但就是转不动。

第五,投资过大,短期撤不出来

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:很多大企业在上升期投资过大。

一旦投下去,短期内根本撤不出来。

因为大投资往往意味着:回收期长、流动性差、退出成本高。

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,企业想调头都调不了。

投资规模越大,陷得越深。

我们再看看其他企业。

乐视在内容、手机、汽车、体育等各个领域,都投入了巨资。

当资金链紧张的时候,这些投资变成了包袱。因为短期内根本变现不了。

海航在全球收购了大量的资产。酒店、航空公司、金融机构。

当流动性出现问题的时候,这些海外资产成了累赘。想卖,没人买或者价格很低。想经营,缺乏管理能力。

这种"大投资"的思维,在上升期看起来很英明。在下行期就成了致命伤。

04

做企业,要学会登山不到顶

那么,企业应该如何做好周期管理?

我觉得核心是一句话:做企业,要做到登山不到顶。

什么意思?

就是在上升期的时候,要保持足够的理性。不要把所有的资源都押注在当前的机会上。

要始终为下一个周期做准备。

第一,要理解周期性。

企业家要明白,没有任何行业能够永远高速增长。

经济有周期,行业有周期,政策有周期,市场有周期、、、

唯一不变的,就是变化本身。

所以,当企业处在上升期的时候,要时刻思考:这种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?

当好日子结束的时候,我们应该怎么办?

华为任正非经常说:"华为离死亡,只有一步之遥"

比尔·盖茨曾说:“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

这就是典型的周期性思维。

第二,不要过度财务杠杆。

很多企业在上升期的时候,会过度加杠杆。

这样做确实能够放大收益。但是也会放大风险。

真正优秀的企业,会在上升期保持相对保守的财务策略。

比如,茅台的资产负债率,长期保持在30%以下。

比如,腾讯的现金储备,长期保持在千亿级别。

这些企业,可能在上升期没有恒大那样的爆发式增长。

但是,他们在下行期的抗风险能力,明显更强。

第三,建立危机管理机制。

优秀的企业,会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制。

定期进行压力测试。模拟各种极端情况。制定应急预案。

这样,当危机真的来临的时候,企业能够快速响应。

我们看看疫情期间,哪些企业表现更好?

往往是那些平时就有危机意识的企业。

他们有足够的现金储备。有灵活的业务模式。有完善的应急预案。

所以,他们能够在危机中生存下来,甚至实现逆势增长。

第四,企业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规模,做强而不是做大。

中国的企业,都贪图大,都要做到第一名,做到世界500强。

为什么中国企业都喜欢做大?

有几个原因:

一是文化因素。中国人喜欢大,觉得大就是强。大国、大企业、大老板,都有面子。

二是资本市场的偏好。投资者和银行,往往更愿意投资规模大的企业。因为看起来更安全。

三是政府的引导。地方政府喜欢大企业,因为能够带来更多的税收、就业和GDP。

四是竞争的需要。在很多行业,规模确实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但是,盲目做大,会带来很多问题。

登山不到顶的核心是什么?

登山不到顶的核心,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。

不要因为外部环境好,就无限制地扩张。

不要因为机会很多,就什么都想抓住。

不要因为资金充裕,就到处投资。

要始终保持理性,保持专注,保持节制。

第五,企业要长期进行整体收益成本损失核算。

最后一点,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:

企业要建立长期的、整体的财务核算体系。

什么意思?

就是不能只看短期收益,要看长期收益。不能只看单个项目,要看整体效果。

更重要的是,要把风险成本计算进去。

我们来看恒大。

表面上,恒大在2010-2020年期间,每年都在赚钱。营收从几百亿增长到几千亿。

但是,如果把风险成本算进去呢?

恒大为了快速扩张,承担了巨大的财务风险。这些风险,在好的时候看不出来。但在不好的时候,就会变成巨大的损失。

如果恒大在2015年就开始算这笔账,会发现:高杠杆带来的收益,远远覆盖不了潜在的风险成本。

但是恒大没有算这笔账。

或者算了,但是选择性忽视了。

再看看其他企业。

很多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,只考虑最好的情况。不考虑最坏的情况。

只考虑成功的收益。不考虑失败的损失。

只考虑当下的利润。不考虑长期的代价。

这就是典型的"核算短视症"。

05

写在最后

恒大的退市,给所有的企业家都上了一课。

这一课告诉我们:

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永远成功!

成功的企业,不是那些在上升期冲得最猛的企业。

而是那些能够在不同周期中,都保持竞争力的企业。

做企业,真的要做到登山不到顶。

在最好的时候,要为最坏的时候做准备。

在春天的时候,要为冬天的时候准备棉衣。

这样,当寒冬真的来临的时候,你的企业才能活下来。

才能等到下一个春天的到来。

 

发布时间:2025-09-01 08:58:28
评论
评论列表
    (0) 分享
    分享

    请保存二维码或复制链接进行分享

    取消